张謇农业思想及实践(一):农民素质提高及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张謇农业思想及实践(一):农民素质提高及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2020年11月12日,南通。

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江苏南通博物苑考察,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

2020年12月12日,北京。

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委统战部、南通市委主办的“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20年度论坛在中央社院召开。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企业界人士济济一堂,以“新发展格局与张謇精神”为主题,说实业、话创新、谈爱国、论社会责任,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謇农业思想及实践(一):农民素质提高及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张謇(1853年~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是民族棉纺织工业奠基人之一,一生创办了包括大生纱厂在内的大小企业34个,学校近400所,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作出了宝贵贡献。

海门市张謇研究会赵云生通过查阅《张季子九录》等原始资料,发现张謇向来十分重视农业,曾发表以下观点:

我国以农立国,农作丰歉,系民休戚。

工商之本在农,农困则工商之本先拨。

民生之业农为本,殖生货者也;工次之,资生以成熟者也;商为之绾毂,而以人之利为利,末也。

从中可以看出张謇不再把农业局限于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传统思路,而把农业作为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来考虑问题,并且把农业放到了强国安民的高度,这是张謇农本观的核心内容,也是他高度重视农业的思想基础。

南通大学蒋国宏分析认为,张謇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思想有如下四点。

首先,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发展农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如不发展,国家就不能抵御外侮、救亡图存,实现独立和富强。

再次,农业为工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料,农业是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第一道程序,是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起点,为此他在农作物中特别重视与发展民族工业、塞漏救贫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的种植,把它作为发展农业的侧重点。

第四,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以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和农民的悲惨处境,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以上思想指导下,张謇形成了“棉铁主义”理论。张謇认为,要实业救国,必须优先把棉业和铁业搞上去。在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下,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1913年至1915年,张謇出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在此期间,他根据自己的“棉铁主义”理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多层面地改革中国农业,试图使中国的传统农业与世界近代农业接轨,并以此为基础,把中国的国民经济搞上去。


张謇农业思想及实践(一):农民素质提高及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纵观张謇的一系列农业改革举措,已经跳出了单纯为了增加一时农产品产量去发展农业的传统思维定式,在许多方面与农业现代化的标志非常接近。


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

农业不仅要依靠现代的工业装备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在农业上的应用。而这些都要由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来实现。因此,没有农民自身素质的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张謇深刻认识到,农民缺乏文化知识便不能从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因此必须普及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创办各级各类农业学校,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加速提高农民素质,也就必然成为张謇“万不可再缓之图”的任务。于1902年刚成立的通海垦牧公司中附设农学堂,复于1906年将学堂改为通州师范学校附设农科班。进入民国之后,又创立甲种农业学校,再提升为南通农业专门学校,最后设立南通农科大学。南通农科大学的专业化程度更是前所未有,设棉作、畜牧、农垦、农业经济四个系。


张謇农业思想及实践(一):农民素质提高及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张謇认为,“科学为一切事业之母”。早在农科教育尚附属于通州师范学校时期,他便为之设立了果树园、化学分析室、玻璃温室,并购置土地辟作试作园、蔬菜园。至南通农科大学时期,设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植物生理、土壤等专门实验室,各种仪器一应俱全。仅以棉花病虫害为例,收藏的各类标本达5000余种。同时,还设立农场、畜牧场、蚕桑场、林场供学生观察实验,并在阜宁县购田11万亩作科研基地,试种新品。

张謇还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以棉花品种改良为例,1914年,张謇获得若干美国棉花品种,但试种后发现不适合南通当地气候,便转而谋求将之与本地品种嫁接改良。在南通农科大学等校的努力下,先后改良了南通鸡脚棉和青茎鸡脚棉,推动了美棉引种的成功。此前,“华棉一般只能纺8-12支粗纱”,“即使质量最优的通州棉也只能纺12-14支纱”。引种成功后,“使中国棉纺工业有了纺32-42支细纱的原料”。此外,各校还积极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如1915年,由校中人员编辑的《农事报》以每周1期每期200份的数量向农民发放,介绍农业科技常识与动态,取得了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张謇还在通海垦牧公司开办职业培训教育,为公司培养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所谓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从而降低农民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民国时期,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极端落后,农业机械化更是无从谈起,这是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张謇对农业机械化早有研究。光绪十三年(1887)为治理黄河,张謇就曾建议豫抚倪文蔚利用机船、平地开河器(类似今天的泥浆泵)、浮水器等新式工具。他曾支持江石溪发明试制割草机,欲以机器解决大片荡草、芦苇收割之难题。1897年张謇提出“农务亟宜振兴”“振兴之计有四”,其中“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被列在首位,可见他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他设计垦区土地联片条田化、住宅一字成排聚居化、道路规范化等,就是为农业机械化耕作创造条件,同时为今天苏北沿海垦区率先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张謇在出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后对农业实行改革时,以地理、气候等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为依据安排各地种植面积,实行区域化种植。植棉区域: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植蔗区域: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甜菜试种区域: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山西等省……植棉区域、植蔗区域內,每省以若干县为适宜植棉植蔗之地,由农商部派员会同各该省地方官分别勘定之。区域化种植的农业格局,不仅有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为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

张謇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同样重视使用机器。张謇请荷兰工程师特莱克建造大闸,乃是一项水利建设中的机械化大工程。张謇提出的“研究机械,稽核工料,谨出入,节度支,各司事当交勉之”的主张,进一步体现了他把机械化生产应用于大农业的思想。


张謇农业思想及实践(一):农民素质提高及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张謇在出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期间及其前后对传统农业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许多举措都体现出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敬请关注系列推送张謇农业思想及实践(二):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及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林刚.专业与开放:张謇农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江苏社会科学,2017(2):261-265.

[2]蒋国宏.张謇农业经济的思想和实践研究综述[J].学术探索,2010(1):121-126.

[3]李健,廖大伟.张謇农业科技思想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17):78-80.

[4]王艳亮.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刍议[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7,30(3):57-60.

[5]从卫兵.张謇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

[6]赵云生. 张謇早期农业现代化思想与实践[J].张謇研究,2012(1).